随着国民旅游消费水平日益提升,旅游产品供给全面升级,寓教于乐的研学旅行已经成为新的增长点,各种类型的研学旅行层出不穷,成为青少年充实漫漫暑期生活的热门选择。 (图片源于网络)
随着生活水平和教育资源的不断变迁,传统的教育方式也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需求,加上教育部大力实行“双减”政策,传统教育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新时代的要求。
2018年教育部发文: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,发展素质教育,进一步落实《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》,积极推动各地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活动深入开展,在全国范围推广“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”审批落实工作,要求学生走出校门,接受专项素质教育。
(来源:教育部网站)
体验式教育理念和旅游业的跨界融合
使研学旅行成为市场热点
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司长王文湛认为,研学旅行的意义是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发展素质教育的需要,可以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,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,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』。
(图片源于网络)
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依靠实践的,不是靠读书,不是靠听课,要靠自己践行,亲身感悟,亲身体验研学旅行的政治践行,有助于培育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。”
在众多研学旅行项目中,红色旅行研学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,以红色资源/红色文化为基础,进行产品研发,在研学导师的带领下进行,使青少年素质得到提升,并达到传承红色精神的目的。
(图片源于网络)
红色旅行研学基地,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斗争革命,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所形成的伟大精神为主题。它不仅承载着教育功能,还承载着社会功能与政治功能。尤其是政治功能,这是其不同于一般研学旅行的关键之处。
由于历史事件发生的顺序、历史人物的活动轨迹等原因,不同的红色研学旅行基地之间,尤其是不同区域内的基地之间会进行有机联动、相互嵌合,实现资源共享,这也是一般研学旅行所不具备的。
由于红色研学的资源特性以及政治功能,对研学导师乃至基地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素养要求都比较高。而一般研学旅行的导师主要在专业素养上有更高的要求。